電話:13570151199
傳真:020-39972520
郵箱:hanyan@hanyancarbon.com
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東環街番禺大道北555號天安總部中心30號樓6層
活性炭吸附有機微污染物
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,水體中檢測到的有機微污染物(OMPs)種類日益增多,包括抗生素、殺蟲劑、內分泌干擾物等。這些物質具有高毒性、難降解性和生物累積性,傳統水處理工藝難以有效去除。活性炭吸附技術因其高效、經濟的特點,成為去除OMPs的主流方法之一。近年來,研究聚焦于活性炭材料的優化(如研磨提升比表面積59.28%)、吸附機制的量化解析(如機器學習模型),以及耦合工藝(如臭氧-生物活性炭)的開發。本文系統分析活性炭對OMPs的吸附效能、影響因素及再生策略,并結合實際案例探討其應用前景。
活性炭類型與預處理
材料選擇:優選煤質粉末活性炭,其碘值≥800mg/g,比表面積達1000–1500m²/g-1。
研磨預處理:通過機械研磨商品木質活性炭,比表面積、總孔容積和平均孔徑分別提升59.28%、71.88%和7.89%,對DCF、SMX和ATZ的吸附效果提升5.81%–14%。
吸附實驗設計
靜態吸附:考察投量(10–50mg/L)、pH(3–9)、溫度(15–40℃)及腐殖酸(0–0.5mg/L)對吸附效果的影響。實驗表明,腐殖酸存在時DCF吸附量下降31.91%。
動態連續流:設計粉末活性炭固定床,對比顆粒活性炭與生物活性炭的去除率。結果顯示,顆粒活性炭固定床出水DCF濃度比生物活性炭降低24.28%。
再生技術與評估
臭氧原位再生:采用臭氧水(濃度4.45mg/L)再生飽和活性炭,再生效率達72.33%,碘值恢復91.21%。
UV/H₂O₂-活性炭聯用:中試研究表明,該工藝通過生物降解與吸附協同,顯著降低低分子量有機物的化學多樣性,且無H₂O₂殘留。
機器學習模型
基于吸附數據,采用XGBoost、隨機森林等算法構建預測模型,分析分子描述符與吸附容量的關系。
吸附性能與機制
高效去除OMPs:在活性炭投量20mg/L、OMPs初始濃度500μg/L條件下,活性炭對DCF、SMX和ATZ的去除率分別為100%、99.43%和94.54%(圖1)。吸附行為符合準二級動力學和Freundlich模型,表明以多層化學吸附為主。
機制轉變閾值:機器學習發現,當logD≈2時,吸附主導力從疏水作用轉為π-π相互作用和氫鍵;分子柔性通過增強構象適應性,提升微孔填充效率。
影響因素分析
水質參數:中性pH條件下吸附效果最佳;腐殖酸通過阻塞孔隙競爭吸附,導致DCF去除率下降31.91%。
煙氣組分:在燃煤煙氣應用中,水汽和SO₂因競爭吸附使鄰二甲苯脫除效率下降24.94%和6.66%。
再生效能與工藝優化
臭氧再生:再生時間從0.5h延長至2h,再生效率提高7.62%;動態再生中,臭氧水(4.5mg/L)通入1h,再生效率達48.92%。
工藝優勢:UV/H₂O₂-活性炭系統通過生物降解與自由基氧化協同,對DOM的去除率比活性炭提升30%以上,且出水化學多樣性顯著降低。
活性炭吸附技術能高效去除水體中的有機微污染物,其效能受活性炭性質、水質條件及污染物結構影響。關鍵結論包括:材料優化:研磨預處理和煤質活性炭可顯著提升吸附容量;機制解析:機器學習量化了logD≈2和分子柔性為吸附機制的關鍵參數;再生與聯用:臭氧再生與UV/H₂O₂-活性炭工藝能實現活性炭循環使用,降低能耗與副產物風險。未來研究需聚焦活性炭表面修飾、低成本再生技術及大數據驅動模型的現場應用。
文章標簽:椰殼活性炭,果殼活性炭,煤質活性炭,木質活性炭,蜂窩活性炭,凈水活性炭.推薦資訊
- 2025-09-29活性炭吸附有機微污染物
- 2025-09-17活性炭去除對羥基苯甲醚
- 2025-09-09活性炭從水溶液中吸附苯酚
- 2025-08-27活性炭從水溶液中分離甲乙酮
- 2025-08-19活性炭對鈷離子的吸附與去除
- 2025-07-30活性炭用于強汞的去除
- 2025-07-23活性炭超聲輔助吸附黃金
- 2025-07-16活性炭載二氧化鈦協同去除二氯甲烷
- 2025-07-09活性炭從水中吸附脂多糖
- 2025-07-03活性炭凈化銅污染的生物柴油
- 2025-06-25活性炭從水中去除聚氯乙烯微塑料
- 2025-06-18活性炭對兩種濕地系統凈化效率的影響